作者:錢志亮
最近一位朋友分享了自己的手機壁紙:
一朵美麗的荷花上面寫著偌大的“莫生氣”三個字。
一問之下才知道,7歲的兒子十分調皮,喜歡拖拉,前天晚上,她火氣上來沒忍住,把兒子揍了一頓。
揍完之后,又是心疼又是后悔,于是想方設法地提醒自己少生點氣、少發(fā)點火。
這種狂躁之后的內疚,我相信絕大部分的媽媽都不會陌生。
每個媽媽,在有了孩子最初的那段時間,都會暗自下定決心要做一個溫柔又耐心的媽媽。
但真的到了養(yǎng)育的時候,才發(fā)現(xiàn)“溫柔”這件事有多難。
曾經有這樣一則新聞,一位33歲媽媽,因為晚上孩子的作業(yè)沒有寫完,磨磨蹭蹭,她心如火燒,大聲訓斥孩子,當即出現(xiàn)口角歪、手握筆困難等癥狀。
送到醫(yī)院后,被確診為急性腦梗……
這其中的絕望和憤怒,只有當父母的人才能懂。
憤怒,是很多媽媽生活中的常態(tài)。
即使脾氣再好的媽媽,也招不住孩子三番五次的磨嘰、拖延、闖禍......加上生活的其他煩惱,一件小事就能很快地讓自己爆發(fā)。
令媽媽們倍感壓力的是,發(fā)脾氣常常被指責會對孩子造成巨大傷害,這讓不少媽媽處于內疚的狀態(tài)中。
其實,所有的憤怒渴望出口,是正常的,作為父母,我們也無法避免這樣的時刻。
正如美國著名心理醫(yī)生派克曾經這樣說道:
“在這個復雜多變的世界里,要想人生順遂,我們一定要學會生氣。我們要學會用不同的方式,恰當?shù)乇磉_憤怒的情緒,有時候需要委婉,有時候需要直接,有時候需要心平氣和,有時候不妨火冒三丈。”
人人都會有情緒,開心時想笑,委屈時想哭,生氣時的怒氣沖沖,這是人之本性。
媽媽們大可不必為偶爾沖孩子發(fā)脾氣而苛責自己,因為孩子也要懂得:媽媽也會脆弱,也會有情緒,他也要學會設身處地地體諒媽媽的感受。
所以今天這篇文章,我們不勸大家如何才能不發(fā)脾氣,而是大家聊聊如何正確地發(fā)脾氣。
憤怒時,練習按下暫停鍵
及時道歉與復盤,與孩子“和解”
減少發(fā)脾氣對孩子的傷害,最后一步要及時和孩子道歉和復盤,與孩子“和解”,修復親子關系。
目睹完媽媽發(fā)完脾氣,大部分的孩子都是誠惶誠恐的,內心很沒有安全感,不僅是因為害怕懲罰,更是害怕媽媽不再喜歡自己。
所以,當你沖孩子發(fā)脾氣之后,需要一個“和解”的過程,可以是簡單的擁抱、親吻等肢體接觸,也可以是一聲道歉。
告訴孩子,媽媽生氣只是因為那些錯誤的行為,并不是針對孩子本身,媽媽還是一如既往愛著他。
尤其是當你的怒火不全是因為孩子時,如因為工作不順而遷怒,或者對孩子犯的錯反應過激,更是要和孩子真誠地道歉。
你可以告訴他:
“剛剛媽媽不該那么大聲,媽媽下次會冷靜下來再和你說話?!?/span>
接著,再來和他復盤事情的過程,并表達你的期望,比如:
“媽媽只是希望你能自己把玩具收起來。”
這一過程,帶給孩子的是被理解、被尊重、被重視的感受,他們會更加主動地反省自己,改正錯誤。
有了復盤和道歉,不僅能及時修復我們跟孩子關系,更重要的是讓孩子看到道歉的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