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?。〔脊葖寢?/span>
朋友跟我講了一件事,說起來她仍然很心疼。那時候朋友剛搬家,人生地不熟。而女兒又特別渴望找小朋友玩,沒辦法,朋友只好時不時帶著女兒出門溜達(dá)。有次正好碰到一個小姐姐,之前玩耍過一次。女兒一看見她,立馬熱情地跑過去,說:“我們一起玩吧?!钡莻€小姐姐旁邊還有一個小女孩,是她同學(xué)。顯然,她倆更熟。對于女兒的突然加入,小姐姐似乎并不歡迎,拉著她同學(xué)就走開幾步。女兒一看小姐姐不理她,又追了上去,問:“你們在玩什么,我也想玩。”
但小姐姐似乎情緒不好,或者就是單純地不想搭理人,她拉著同學(xué)又走開了。女兒正想再次跟上,小姐姐突然回頭呵斥:“你走開,我不跟你玩!”這突如其來的大聲拒絕,把女兒頓時給嚇哭了。朋友一著急,幫著孩子就懟了回去:“不玩就不玩,有什么了不起啊。”朋友說,雖然當(dāng)時“幫”了孩子,但之后只要別人一不跟女兒玩,她就不知所措,哭著找媽媽。媽媽也不可能每次出頭,很多時候,矛盾得靠她自己解決啊。孩子在社交中,難免會遇到挫折。尤其是遭到拒絕時,我們做父母的,心情可能比孩子還難受。那當(dāng)孩子交友被拒絕時,媽媽到底該咋辦?
一:社交受挫《游戲力》提到一個詞,叫“無力感”。指的是,一個孩子,如果經(jīng)常受挫、無法獲得對事物的掌控,他就會陷入一種“無力”的困境,從而產(chǎn)生無力感。孩子在與小朋友玩耍時,如果社交能力不夠,他可能就無法處理矛盾和沖突,從而有挫敗感。這時候,他在社交中就會覺得“無力”。為了避免這種無力感,他可能退縮不愿和小朋友玩,要么一言不合就打人。如果我們不及時幫孩子擺脫這種感覺,他除了不愿意社交,還可能出現(xiàn)以下問題。
●情感孤獨孩子在3歲以后,就會漸漸離開媽媽,渴望社交。因為他需要在和同伴的玩耍中,掌握技能、汲取力量。這時候,同伴的接納和認(rèn)可,對孩子影響很大。社交能力差,孩子沒法融入小伙伴中,他感受到的一直是“被排斥”、“不受歡迎”,情感上就會很孤獨。再加上沒人愿意同他一起分享,更加加深了孩子的沮喪和無望心理。
●社交焦慮“我不想跟你玩”,這樣的拒絕多了,孩子就會有“別人不喜歡我”的想法。他會覺得,是自己的問題,導(dǎo)致大家不愿和他玩。在社交時,他就會時常感到自卑。他擔(dān)心自己會被拒絕,擔(dān)心自己無法處理好沖突,一想到要加入小伙伴,他可能就不自覺緊張。越緊張就越焦慮,越焦慮就越退縮。●自我封閉如果孩子社交能力不足,遇到問題不能妥善解決,即便媽媽幫忙解圍,但這件事卻還是會在孩子內(nèi)心留下“我真失敗”、“我很差勁”的印記。次數(shù)多了,孩子會更加堅信,自己是一個不受歡迎、不被小朋友喜歡的人。久而久之,孩子就不愿主動去接觸人群,或者只敢討好、不敢表達(dá)自己的意見和想法,導(dǎo)致自我封閉。那么,當(dāng)孩子在社交中遇到難題時,我們該怎么幫孩子走出困境,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呢?
二:ICPS社交法我也曾一度因為布妞的社交而焦慮。她有一陣子明顯出現(xiàn)了“無力感”,動不動就說“媽媽,我不敢”、“媽媽,你陪我”,要么就不停地來告狀:“媽媽,他們不跟我玩?!北鞠朐谝慌孕菹⒌奈遥豢吹剿裏o力的樣子,又著急又無奈?!度绾闻囵B(yǎng)孩子的社會能力》一書,介紹了一種提高社交能力的方法,簡稱“ICPS”,非常不錯,分享給大家。
①
I(Identify problem):問題出在哪?孩子被拒絕時,我們很容易被帶跑偏,仿佛被拒絕的那個人是我們自己。憤怒的感覺,會讓我們不由自主反擊:“誰稀罕跟你玩?”但其實,我們這樣的反應(yīng),也會讓孩子學(xué)到——遇到問題,先把責(zé)任推出去,而不是直面困難。我們要做的,就是避免把自己的感覺投射到孩子身上,而可以蹲下身問問:“發(fā)生什么事了?”表達(dá)力強的孩子,能自己把事情描述出來。如果孩子表達(dá)力不強,我們可以幫忙描述:“我看到你想和她們兩個一起玩,但她們并不希望你加入,還大聲說讓你走開,不和你玩是嗎?”當(dāng)一件事情,能用語言表達(dá)出來時,孩子的情緒其實就能減輕一半了。并且,精準(zhǔn)地把問題描述出來,能讓孩子避免處于混亂,使他更清晰地明白自己的處境。這樣,孩子就不會不知所措,或者陷入“無力感”中。
②C(Comprehend):理解感受當(dāng)孩子說出一件事情后,我們也一定要看到他背后的情緒:“你是不是覺得很沮喪?被拒絕有些挫敗感對嗎?”孩子的情緒,一旦得到理解、支持,他就容易從事情中跳脫出來,不會深陷負(fù)面情緒中無法自拔。而且,情緒得到釋放后,大腦便不會把“社交”與“被拒絕”聯(lián)系起來,讓孩子保持前進的勇氣。
③P(more Paths):有什么辦法?可以問問孩子:“你覺得她們?yōu)槭裁床幌牒湍阃??”孩子可能會說不知道,沒關(guān)系,我們可以試著讓孩子換位思考。問:“假如你和最好的朋友正玩得開心,突然有一個你朋友并不熟的人打斷了你們,你愿意讓這個人加入你們嗎?”讓孩子換位思考,就是讓他知道,被拒絕時,可能是他的某一個行為不被接受,而不是他這個人有問題。同時,也教孩子看到別人的情緒,提高共情能力。接著,再問問孩子:“假如你是那個小姐姐,什么情況下,你愿意別人加入你們?”孩子:“如果她過來幫忙,我可能會愿意讓她加入?!薄斑@主意不錯,你覺得她能幫上什么忙?”孩子:“比如我要找個小石頭,她可以幫我一起找?!薄班牛芎?。你覺得她還可以怎樣做呢?”孩子:“分享玩具、零食?!薄皨寢層X得這個辦法不錯。但如果你不想要零食玩具,也不想讓她幫忙,只想和自己最好的朋友玩呢?”孩子:“那我就告訴她,我只想和自己的朋友玩,不想和別人玩?!薄澳阌X得你說了這句話后,她會怎么做?”孩子:“走開去找別的小朋友。”調(diào)動孩子大腦思考,提高他解決問題的能力。也讓他知道,被拒絕時,可以有很多辦法解決,事情并不是那么糟糕。
④S(Select):選擇一個方案在引導(dǎo)孩子思考了這么多的可能性和方案后,接下來,就是讓他自己選擇一個合適的方法了:“你是想去幫忙,還是分享自己的玩具,又或者去找別的小朋友呢?”通過ICPS4個步驟,孩子就能學(xué)會面對問題,并且高情商地處理問題。社交能力強的孩子,更受歡迎,也更自信。媽媽們幫孩子用起來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