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英語課堂的日常耕耘中,總有一些瞬間如星光般點亮教學之路,讓我不斷思考教育的溫度與深度。
上周學習“問路與指路”的單元時,我把教室布置成“迷你城市”,課桌當作建筑,孩子們拿著自制的簡易地圖扮演路人與警察。李昊陽平時性格內(nèi)向,很少主動發(fā)言,這次卻在小組角色扮演中,用剛學的句型“Go straight and turn left at the second crossing” 認真為“迷路同學”指路,雖然聲音還有些怯生生,但眼里閃爍著自信的光芒。那一刻,我深刻體會到,當知識融入生活情境,英語不再是課本上冰冷的句子,而是孩子們能夠自如運用的交流工具。
批改作業(yè)時,我發(fā)現(xiàn)了另一種驚喜。為了激發(fā)興趣,我設計了“英語創(chuàng)意日記”,鼓勵孩子們用所學詞匯和句型記錄日常。王詩涵在日記里寫道:“Today, my cat climbed onto the bookshelf. I tried to get it down but I failed. What a naughty cat!” 雖然語法存在小錯誤,但生動的描述展現(xiàn)出她對英語的熱愛與創(chuàng)造力。我在她的日記旁寫下鼓勵的評語,并在課堂上分享,看到她滿臉自豪的樣子,我更加堅信,自由表達的空間能讓語言學習煥發(fā)生機。
當然,教學并非總是一帆風順。部分學生在語法學習上遇到瓶頸,比如一般過去時的不規(guī)則動詞變化,反復講解后仍會混淆。于是,我嘗試將枯燥的語法規(guī)則編成口訣,配上簡單的手勢動作,帶著孩子們一邊唱一邊做動作。慢慢地,課堂上響起整齊又歡快的口訣聲,原本緊皺的眉頭也舒展開來。這讓我明白,教學需要不斷創(chuàng)新方法,找到知識與學生認知的契合點。
在與孩子們相處的日子里,每一次課堂互動、每一份作業(yè)反饋,都是珍貴的教學財富。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,不僅見證著學生的成長,也推動著我在教學之路上不斷探索前行。